金融科技賦能可持續發展,區塊鏈技術或可防止“漂綠”

2023年10月27日 19:52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張偉澤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張偉澤 深圳報道

10月27日,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羅湖區人民政府指導,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深圳)、21世紀經濟報道、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聯合主辦,渣打銀行戰略支持的“2023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系列活動周”在深圳盛大開幕。

在活動現場的灣區金融對話中,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市場拓展聯席主管鮑海潔指出,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香港帶來了爆發式增長的機會,近十年內,香港交易所的IPO集資額始終位居前列。香港作為中國與世界的連接器,可以在當前全球化放緩的環境中幫助投資者規避相應的風險,更好地幫中國公司出海,以及國外公司拓展中國市場。

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財經金融服務及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指出,香港可以發揮國際金融中心作用,在碳市場交易環節中貢獻力量,幫助國家在再生能源方面做大做強。

金融助力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金融賦能。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市場拓展聯席主管鮑海潔表示,科技進步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金融能夠通過向科技企業提供資金來間接促進可持續發展。

鮑海潔指出,港交所的18A制度改革允許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能夠助力藥物原創研發,加速藥物推向市場,讓更多人能獲得更好的治療,這也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理念中的公平原則。

截至9月初,有61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通過18A章在港交所上市,融資約1,200億港元。18A章帶動整個醫療健康板塊發展,自2018年上市改革以來,共有120家醫療健康公司上市,融資超過2,600億港元。

鮑海潔進一步表示,另一方面,投資人對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投資框架也愈發重視。如果相關上市公司不符合ESG相關標準,便無法獲得國際投資人和機構投資人的投資。

港交所也在積極推行對于上市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外部監督。鮑海潔指出,港交所目前已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進行強制性的ESG信息披露。今年4月,港交所更是新增了ESG氣候信息披露要求,為投資者提供參考標準。

金融科技助力可持續發展

綠色金融并非萬能,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這就需要金融科技的助力。

梁瀚璟指出,目前綠色融資存在“漂綠”問題,一些以綠色環保為噱頭的資金并不能真正被投入到能夠解決氣候問題的應用。而通過債券代幣化將有助提升債券分配的透明度及效率,綠債投資者可透過區塊鏈平臺追蹤所投資項目的進展。

2023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在政府綠色債券計劃(綠債計劃)下成功發售8億港元的代幣化綠色債券(代幣化綠色債券)。這是全球首批由政府發行的代幣化綠色債券。

碳市場也是可持續發展中熱議的話題。碳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環境外部性市場失靈和相關政策工具不足所帶來的影響。

香港交易所在2022年10月推出國際碳交易市場Core Climate,參與者一年內已經增加三倍至近70個。Core Climate平臺上交易的優質碳信用源自40多個經國際認證的碳減排項目,包括亞洲、南美及西非的林業、太陽能、風能及生物質能等項目。

梁瀚璟指出,區塊鏈技術也能夠在碳交易中運用。目前碳信用的數據真實性以及相對應的信任問題是目前碳信用交易的痛點。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特性將能夠有助于解決該問題,同時在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交易環節提供支援。

關注我們

21经济网 - 21世纪经济报道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