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現代海洋城市?這場論壇聚焦未來發展路徑給出建議

2023年10月27日 21:34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馮玉怡
現代海洋城市代表了生產力高級階段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馮玉怡 珠海報道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的要地,隨著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現代海洋城市已成為大家重點關注的領域。我國擁有廣闊海岸線和豐富海洋資源,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2022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94628億元。

而在海洋強國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雙重背景的交疊下,應如何定義現代海洋城市?又應該怎樣推進其建設?

目前,已有多個海洋城市著手啟動建設“現代海洋城市”“海洋中心城市”等。如深圳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廣州提出打造世界海洋創新發展之都,上海提出國際航運中心,廈門國際特色海洋中心城市,珠海提出建設現代海洋城市等。

“近年來,大家對海洋城市和海洋經濟有所認知,但參與其中的熱情仍待提高。這一次我們把海洋城市規劃和建設雙方的專家都請到一起,共同探討未來發展路徑,并發出《海洋城市高質量規劃建設倡議》。”在第十七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和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的“海洋城市規劃建設”平行論壇上,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虹鷗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是落實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和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

構建“人-陸-海”和諧發展體系

現代海洋城市代表了生產力高級階段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在張虹鷗看來,海岸帶承載了主要人類活動及經濟活動,是人海交互作用最為劇烈的空間。海岸帶人地關系地域系統與現代海洋城市建設,首先要構建“人-陸-海”和諧發展的理論,以及關鍵技術探索“陸海統籌”機制。以此為前提,我國海洋經濟正在向產業發展綠色化、產業要素智能化、產業布局鏈條化、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化轉型以及產業合作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發展。

在探索“人-陸-海”和諧發展的城市中,廈門是其中的典范。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原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余興光以廈門海岸帶生態資源保護修復與利用為例,總結了“九條經驗”。他認為,廈門堅持陸海統籌,通過生態反饋機制,優化和調控海岸帶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同時從湖泊污染整治擴展到全域海灣、海島、岸線生態化和海洋多樣性保護,以紅樹林濕地和沙灘親水為基礎,全面提升城市生態韌性與綠色城市形象等做法,值得其他城市學習推廣。

但是現代海洋城市的規劃建設并不是靜態復刻,更不是單一維度評價的發展范式。以航運貿易和海事服務為核心的航運業是海洋城市的主流方向,此外部分城市還發展形成了以科技、旅游、裝備等特色突出的海洋城市。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員、海洋經濟部副主任徐叢春認為,“并不是只有經濟總量大的濱海城市才是現代海洋城市,這既包括大而強,也包括小而專的特色海洋城市。”

徐叢春提出,提升現代海洋產業能級,要重點向產業鏈中高端布局,加大海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戰略部署,重點培育涉海領域的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統籌推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提升海洋產業集群化國際化發展水平,打造科技創新生態,尤其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打造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重構了全球經濟地理格局,也塑造了當前經濟地理的“濱海化”,一批具有大型海港支撐的沿海城市成為全球綜合門戶。

根據世界銀行調研數據,全球約60%經濟體量來自港口海灣地帶及其直接腹地,全球已進入灣區時代,形成了四大灣區的發展格局,包括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

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城市規劃研究院總規劃師姚苑平表示,在推動海洋時代港產城融合發展上,應以生態思維吸引臨港產業集聚,“有人認為長三角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受益于特斯拉超級工廠落戶臨港。其實邏輯剛好相反,恰恰是因為特斯拉的供應商集聚在長三角,所以才會選擇在此臨港建廠。”

此外,姚苑平還提出,過去大家普遍認為產業是市場演化出來的,而不是規劃出來,但是近年來一些明星城市的崛起,證明了城市其實是可以選擇有戰略地去謀劃產業,如合肥、貴陽等城市抓住了時代風口型產業,前瞻性布局構建核心產業生態系統。

例如,透過深圳“海洋新城”的規劃,就可窺見港產城融合發展的可能性及戰略性。去年底,深圳發布海洋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公開展示的通告,計劃將海洋新城建設成為深圳參與全球藍色經濟競合的世界節點、向灣集聚發展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先鋒范例”。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雁分析,海洋新城將構建以核心產業集群為戰略卡位,重點發展海洋電子信息與大數據、海洋高端智能設備、海洋新材料等新興海洋產業;中層各類創新主體與平臺集聚支撐產業發展;外圍多元海洋服務促進產業提效升級的三圈層產業生態。

聚焦現代海洋城市產業發展,除港產城聯動、海洋新城等熱點議題外,海洋牧場亦是推動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

當前,我國糧食對外依存度為19.4%,陸地空間用于糧食生產的潛力有限,海洋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供給地,待開發潛力巨大。而對標歐美,我國居民動物性蛋白攝入量僅為蛋白質攝入量的35.2%,歐美主要國家的居民動物性蛋白攝入占比均在60%以上。

“建設海洋牧場是保障糧食安全和改善居民營養的重要舉措。”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規劃師羅勇表示,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并非只局限于“海上”,而是海陸統籌的產物。其中,海上園區依托養殖裝備發展深遠海養殖,陸上園區重點發展種苗、加工、飼料、交易等產業,貫穿產業鏈全生命周期,進一步促進三產融合。

關注我們

21经济网 - 21世纪经济报道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