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朱萍 北京報道 10月27日下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訃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五屆中國民進中央常委吳尊友同志,于2023年10月27日12時56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0歲。 尊重本人生前遺愿,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作為知名流行病學家、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公眾對吳尊友的熟知主要因為抗擊新冠疫情。在疫情三年中,吳尊友出席了多場國家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多次就疫情發展作出研判,引發廣泛關注。
“知道他一直在跟癌癥抗爭,也知道可能很難,但聽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很難受,不能接受這個事實。”10月27日中午,一位吳尊友的生前好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除了新冠疫情外,吳尊友在艾滋病防控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曾入選“中國慈善家2021年度人物”,入選理由這樣寫道:他在21世紀初就成為中國艾滋病防控的關鍵人物,其后幾乎從不缺席任何一場傳染病防控戰役。新冠疫情暴發兩年多以來,他背負著重擔,為決策層提供科學參考,為大眾科普知識。新冠疫情讓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他期待著和疫情退出公眾視線的那一天,彼時當是疫情散去,歲月靜好。
“對于一起新的傳染病或者不明原因疾病的發生,你要把它搞清楚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因為你的付出和勞動,把問題弄清楚了,讓這種疾病被認識了,甚至不再發生了,這個時候你又會感到無比的幸福。這種幸福是任何其他物質享受都沒有辦法比擬的。”吳尊友曾說。
另據媒體報道,吳尊友是在疫情期間確診胰腺癌。沒想到如今新冠疫情已經遠去,而他卻因病永遠離開了世界。
知名公衛專家
公開資料顯示,1963年6月,吳尊友出生于安徽黃山。
1980年,參加高考,考入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系,先后獲得學士、碩士學位。
1988年,畢業后,進入安徽省防疫站工作。
1989年,通過安徽省防疫站選拔,并在兩年后拿到了名額,去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博士學位。
1991年至1992年,吳尊友就讀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公共衛生專業,獲碩士學位;1992年至1995年,就讀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1995年,博士畢業后,吳尊友回國開始從事公衛的工作——防治艾滋病,在此期間做了一系列的預防及阻斷等工作。
1996年,吳尊友與其同事們策劃了中國第一個在娛樂場所的防控艾滋病行為干預試點;1997年,首次嘗試向社區的吸毒者介紹安全注射方法和發放一次性注射器。同年,組織了中國第一個高危人群干預研討班;1999年,在中國開展防控艾滋病針具交換試點。2005年,吳尊友任中國疾控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國家疾控中心在艾防中心專家介紹中提到,吳尊友還有多個社會兼職,如聯合國亞太區辦事處毒品與艾滋病咨詢專家、世界銀行第九次衛生貸款艾滋病項目咨詢專家,兼干預組組長、第三屆衛生部艾滋病專家咨詢委員會流行病學與預防干預組副組長、國務院機關SARS預防咨詢專家等。
中國疾控中心提到,吳尊友在預防策略、阻斷高危人群艾滋病傳播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1、現并報告單采漿獻血員中出現艾滋病流行,提出了應急措施建議,避免了很多人因單采漿而感染艾滋病 (Lancet 1995)。隨后他在該人群開展流行病學研究證明了這次暴發流行,科學描述了該人群的流行特征(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 2001);
2、提出檢測發現感染者作為艾滋病防治首要策略。艾滋病潛伏期長達8-10年,其傳播流行靜悄悄,早檢查、早發現、早管理,就成為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關鍵。他提出的檢測發現感染者策略,已被廣泛接受 (Science 2006a; Science 2006b;Lancet 2007);
3、將科學引進高危人群行為干預,預防艾滋病在這些人群中傳播以及向其他人群擴散。探索并形成適合中國國情針對賣淫婦女、吸毒人群、流動人口預防艾滋病的干預方法,并作為國家策略納入《艾滋病防治條例》和控制艾滋病五年行動計劃,在全國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效果(Lancet 200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2007);
4、大規模推廣成熟防治技術,減少新發感染和艾滋病危害。僅在2006年,使全國美沙酮門診由不到60個增加到了320個,治療人數從不到5000人增加到4.6萬人;抗病毒治療由2萬人增加到3萬人。減少了吸毒引發的社會犯罪和巨大資源浪費,延長了艾滋病病人生命,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申請人近年發表SCI收錄論文29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14篇。論文他引198次,單篇他引最高33次。影響因子總計超150。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
盡管新冠疫情中他被廣為人知,但是此前作為疾控專家從事傳染病防控工作,吳尊友并不為大眾所知。對于公衛工作,他是這樣理解的:“做公衛就意味著,你的工作做得越好,就越不被大家看到。”
疫情三年頭發“從黑變白”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初期,吳尊友即參與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工作,為公眾所熟悉。
作為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科學研判全國及重點地區新冠疫情趨勢,也在國家聯防聯控發布會上多次通過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及時宣傳新冠疫情及防控知識,闡述新冠肺炎在流行和傳播特征方面顯著特點。
在三年疫情期間,吳尊友及其帶領團隊描述了新冠肺炎臨床疾病譜、流行病學特征,與“非典”和中東呼吸綜合癥比較,闡述新冠肺炎在流行和傳播特征方面顯著特點等。
據2022年《中國慈善家》雜志報道,在參與疫情調查的工作中,吳尊友必須要做第一個下結論的人,而這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比起身體的勞累,更重的是心理負擔——這份工作的責任實在過于重大。用吳尊友的話來形容:假設新冠是一片遠未探索完的海域,中國的船要向哪里行駛,需要靠掌舵人來做決定。而吳尊友和疾控衛生系統的專家,就是要為掌舵人提供專業建議的航海士角色。任何研判和預測都有可能出現失誤,而對于新冠肺炎這個新出現的、未被完全認知的、隨時發生變化的傳染病,總結傳播規律并做出預測,風險不言而喻。”
在疫情期間,吳尊友的樣貌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頭發從黑變白,身體變得日漸消瘦。就此,央視曾提問:回過頭來看,你這三年的頭發這個白跟壓力大有沒有關系?
對此,吳尊友回應:應該說很多人付出比我多,他們在一線工作,有些人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所以我的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很多人頭發比我白得多,我只是通過媒體的宣傳,好像感受到我的工作經歷。實際上更多人承受比我的壓力更大,他們比我更辛苦,而且付出得更多,貢獻得更多。
在疫情期間,吳尊友也非常關注我國公衛事業的發展,包括中國公衛人才的培養,如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提到:要培養更多的公共衛生領域專家,讓他們有足夠知識,有豐富經驗,在將來遇到類似的或者新的公共衛生問題的時候能夠沖上去,能夠挑大梁。在傳染病防控的領域應該后繼有人,所以培養人才,有一支有實力的隊伍,對于中國的公共衛生未來是非常重要的。
實際上,吳尊友也在一直堅持人才的培養。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吳尊友指導已畢業博士19人、碩士69人,在讀博士和碩士生10人;合作培養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畢業的中國博士16人;作為人才培養項目負責人,與UCLA和耶魯大學合作培養赴美進修(一學年)中國訪問學者114人;帶教西部進修者64人,短期培訓萬余人次。還通過項目支持二級、三級培訓的受訓人員達3萬多人。
罹患“癌癥之王”
然而,就在吳尊友不斷地為我國公衛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疾病也悄然找上身。在疫情期間,吳尊友被確診為胰腺癌。
胰腺癌素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被稱為“癌中之王”,患者五年生存率僅有5%-10%左右,也有很多名人因其失去生命,如 “蘋果之父”喬布斯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斯坦曼、著名男高音帕瓦羅蒂、香港明星沈殿霞等。
深圳大學總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劉祥德教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指出,胰腺癌很隱蔽,早期診斷率很低,發現時大多已處于中晚期。
2018年9月7日,在中華醫學會第十六屆全國胰腺疾病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胰腺外科學組組長、北京協和醫院院長趙玉沛作為項目牽頭人,發布了“中國胰腺疾病大數據中心”成立以來的首期研究數據。
該研究綜合了全國16個省,38家權威三甲醫院2017全年及2018年上半年的診治統計數據。從調查數據看,我國胰腺癌存在“重男輕女”的情況,男女比例為6:4。
從發病部位來看,67%的胰腺癌為胰頭癌,胰體尾癌占33%。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委員吳文銘教授指出,胰頭癌相比其它部位的胰腺癌來說,手術難度更大,術后并發癥更高,且85%的患者被診斷出胰腺癌時已處于晚期,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在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開腹手術仍是我國胰腺癌治療的主要方法,占比達77%。
調查發現,60-75歲年齡段的患者占患者總數的53.2%,45-59歲年齡段的患者占總數的32.4%,即胰腺癌發病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但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胰腺癌家族史、吸煙、飲酒都是影響胰腺疾病的重要因素,公眾需要引起重視,日常生活中應減少對胰腺的損害。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學組委員吳文銘教授介紹說, 40歲以上,糖尿病的突發患者,不明原因上腹部隱痛不適伴腰背痛(排除胃及膽道疾病),短期內體重顯著減輕者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另外,長期大量吸煙飲酒或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質者及慢性胰腺炎患者應該引起重視。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王東指出,胰腺癌的形成是由于外源性致癌因素長期作用于胰腺,引起的局部變性細胞出現異常的增生。像長期的吸煙、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肥胖、糖尿病、飲酒以及由于某些因素導致的慢性胰腺炎反復發作,都可以造成胰腺癌的出現。如果家庭當中有成員患有胰腺癌,其直系親屬患胰腺癌的風險則明顯的升高。對于胰腺癌強調的是避免致癌因素反復刺激胰腺,同時對胰腺癌高危人群要進行定期的監測。